中国近代经历的对外战争中,日俄战争是一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但是中国人是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并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财产损失、领土损失等重大灾难,这里就开始介绍一下这场战争相关情况以及随之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包括到最后苏联出兵东北解放东北。
日俄战争由陆上战争和海上战争两部分组成,发生于1904年到1905年间。1904年到1905年间的这次日俄战争给中国东北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提起日俄战争,我们不得不提起1900年发生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的一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震动了全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先后派遣十余万军队前来中国,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们在攻陷北京之前,帝国主义列强内部便已经矛盾重重,但由于当时它们把镇压义和团作为共同的目标,所以他们表面上还勉强维持协调一致的局面。随着联军攻占北京,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日益赤裸裸地暴露出来。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的势力在京津地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帝国主义驻北京外交团惊恐万状,生怕自己的利益受损,都以保护使馆为名,调集卫队(即军队)入京。6月9日,英国公使窦纳乐获悉义和团已逼近北京郊区,感到形势紧张,于是急电驻天津领事贾礼士,要他立即通知海军中将西摩,要求他迅速派遣大批援军直趋北京。次日,西摩纠集各国侵略军自天津出发,向北京大举进犯。但是这批侵略军不顺利,在途中遭到了中国军民的截击,进退维谷,经过两个星期的苦战又狼狈逃回了天津。西摩所率侵略军的失败原因当然主要是由于义和团和清军的英勇战斗,但是,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当时由于清廷看中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的旗号,想利用义和团来给洋人施压挫挫洋人的锐气,所以清军就和义和团联合起来和西摩率领的侵略军战斗。当西摩在天津组织侵略军的时候。法国和俄国联合声明不首先派出先遣军士兵,他们声称“法国人和俄国人拒绝派遣卫队,除非派出一支至少有一千五百人的军队,或者是铁路可通车运行。”,法国人的意思就是委婉地拖延合作,想看看形势发展再说。就这样,西摩率领的侵略军仓促自天津出发,最初不过六、七百人,后来俄、法等国部队才陆续赶到,增至二千余人。因此,这支侵略军的失败,当时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很大的猜疑。德国外交大臣布洛夫认为,“进军失败的原因属于军事障碍的为少数,但是属于司令官间政治性的意见为多数。为了争夺东亚的利益,日英及俄法两集团间存在着激烈的仇恨和怀疑,这使得列强间的团结能够继续坚持到纠纷结束为止是极不可能的。”这些话除了对义和团的抵抗力量估计过低之外,也反映出关于列强之间矛盾的分析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西摩所率侵略军的失败、德国公使克林德的被杀、各国驻京使馆的被围等等,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借口。他们纷纷增派军队来华,感到有必要组成一支联军,以统一各国在华侵略军的行动,但联军总司令的席位成为它们互相争夺的目标。有些国家认为,各国部队可以置于军衔较高的司令官指挥之下;另一些国家则认为,总司令的人选应由部队人数较多的国家担任。当时在华侵略势力最大的英俄两霸都不同意上述意见。俄国方面指出:“按照军衔高低或人数多寡确定总司令的人选,容易时常发生变动,所以有可能造成实际上的严重麻烦”。英国也认为:“按照这些理由任命一位总司令官是令人不满意的。”但是,英俄双方都提不出一个能够为各国共同接受的方案,所以争夺愈演愈烈。俄国陆军大臣库罗泡特金表示:“我们参加进攻北京的条件是,俄国军队不能置于英国、日本或美国司令之下”。他主张“必须把所有列强军队的总领导权归俄军的亚历克先也夫提督。”英国则表示,“它不愿看见它的军队受外国司令指挥,只将与日本共同行动。”德国企图利用英俄的矛盾左右逢源,从中渔利。德皇威廉二世认为“西摩所率联军的失败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脸,一位英国最高总司令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但他又不愿意公开出面反对,他表示“希望俄人或法人能替我们免去拒绝的反感”,想把俄法两国推到反英的前列,进一步加深英俄之间的矛盾。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的消息被证实后,德皇大为冲动,决定增派海陆军来华,并极力为德国将领谋求联军总司令的职位。8月上旬,德国政府向其他列强提出建议,由德国元帅瓦德西伯爵担任联军总司令。英、俄、日等国先后表示同意,只有法国迟迟不作答复,因为法国对它在普法战争中所遭受的凌辱记忆犹新,不愿意将它的军队置于德国人的指挥之下。法国外交部长戴尔卡赛认为:“法国不能同意任命德国将军为总司令。法国不能容忍此事,并且可能引起紧急的国内危险。”但是,瓦德西的联军总司令地位已为其他列强所承认,法国感到不便孤立于联军之外,于8月中旬答复德国说:“当瓦德西元帅一旦到达中国,并且由于他的军衔最高而在联军各国司令官会议中占有显著地位,法国远征军团司令卧龙将军不会不将他同元帅的关系置于适当的基础之上。”这个答复是含糊其词的,虽不是表示断然拒绝,但也绝不是完全接受。德国满足于各国的答复,命令瓦德西迅速来华就职。列强对联军总司令职位的争夺,至此才告结束。